文件通知: · 新闻发布流程    08-28      · 新媒体审批备案流程    04-28      · 九月份院级中心组及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安排    09-06      · 六、七月份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安排    07-06      · 关于组织学生参加“测一测,2017政府工作报告知多少”在线学习答题活动的通知    05-16
 
 
 本站首页 
 部门概况 
 规章制度 
 文件通知 
 理论学习 
 普法专栏 
 精神文明 
 统战工作 
 科大校报 
 学校首页 
 
  理论学习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理论学习>>正文
奔小康 盼健康----如何认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2012-07-16 16:22  

奔小康 盼健康

----如何认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2006 年 3 月 31 日,人民网举行了“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网上座谈会。有关部门的领导和专家,与网民共同探讨了看病难、看病贵这一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座谈会期间,强国论坛在线人数最高时近 12 万人, 2 万多人在线收看视频报道,直播和论坛的页面浏览量达 3500 万次。人民网、新华网、央视国际网等网站的网民留言和跟帖提问达 2800 多条,内容涉及医疗卫生工作的方方面面。别开生面的网上座谈,使很多人对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党和政府的政策措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看病难、看病贵,症结何在?

一个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状况如何,通常主要反映在这个国家人民的健康水平上。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标准,衡量一个国家人民的健康水平,主要有三大指标:一是人均期望寿命,二是婴儿死亡率,三是孕产妇死亡率论是与我们自己的过去作纵向比较,。从这三大指标来看,无论是与我们自己的过去作纵向对比,还是与其他国家的现实作横向比较,应该说我国医疗卫生发展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总体上达到了发展中国家的较高水平。

但也要看到,目前医疗服务体系还不适应群众的健康需求,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很突出,群众反映也比较强烈。那么,其症结究竟在什么地方?

一是医疗资源总体不足,配置不均衡。据统计,我国医疗卫生资源仅占世界的 2 % , 人均占有量排在世界 100 位之后。并且医疗资源的 80 %集中在城市,城市中又有80 %的资源集中在大医院,大多数农村医疗点还停留在血压计、听诊器、温度计的“老三件”水平。这种医疗资源的严重不足和极不均衡状况,直接导致群众有病在当地难以得到有效治疗。

二是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相当多的群众靠自费就医。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障体系,但私营企业、外资企业职工,特别是农民工大多没有参加。城市下岗职工、失业人员、低保人员没有医疗保障。近年来,全国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到 2005 年年底已覆盖 1 . 8 亿多人,但筹资力度小,保障力度还不大。据调查显示,目前有 60 %以上居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基本上靠自费看病。一些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居民占贫困人口的 1/3 。

三是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出现市场化倾向,公益性质淡化。我国医疗服务机构 90 %以上是公立。由于财政投人不足,加之监管不力,使相当多的公立医疗机构的运行机制越来越倾向于市场化,主要靠向群众就诊收费维持运行和发展。有些医院盲目追求高收人,直接损害了群众利益。近 8 年来,公立医院人均门诊和住院费用平均每年增长 13 %和 11 % ,大大高于居民人均收人增长幅度。医院追求经济利益的倾向,不仅加剧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现象,也严重影响了医务人员和卫生行业的社会形象。

四是药品和医用器材生产流通秩序混乱,价格过高。 2004 年,全国共有 5000 多家药品生产企业、 1.2 万家药品批发企业、 12 万多家药品零售企业。老百姓形象地说,“卖药的比吃药的多”。由于这些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加之监管不到位,其中一些企业违规操作,虚报成本、肆意加价、以次充好、诱导医院买卖贵重药等现象严重,扰乱了药品和医用器材生产流通市场,造成医药费居高不下。

此外,社会资金进人医疗卫生领域存在困难,多渠道办医的格局没有形成,也是造成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之一。

怎样认识医疗改革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医疗卫生服务是一种特殊的服务,涉及公共卫生、疾病预防、医疗保障、临床服务等内容,不应由政府大包大揽全部承担,也不能简单地推向市场,推给社会和居民,而应实行以政府为主导、适当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方针。

因此,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发展,一个很重要的间题就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一方面,政府部门责无旁贷,承担着艰巨的任务。特别是要着力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增加经费投人,加强医疗卫生服务监管,为群众提供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其中,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健全经费保障,改革医疗机构创收机制;切实加强卫生服务监管,保证医疗秩序、服务质量;加强医疗价格监管,降低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等,是几项最重要的任务。

同时也要看到,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财政实力还不强,卫生资源相对短缺的状况还将长期存在。所以,也要顺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等多方面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引导他们独立开办医疗服务机构,或者参与公立医院改组改制,完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现在,不少社会团体、慈善机构不但有捐助和参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愿望,也具备这个能力,应努力创造条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进来。

发展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必须坚持三个原则不能变:一是坚持走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不能变,不能盲目照搬外国的发展模式;二是坚持卫生事业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和公益性质不能变,医疗卫生机构不能变成追求经济利益的场所;三是政府承担公共卫生和维护居民初级卫生保健权益的责任不能变。

医疗改革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发展中国家,更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国医疗改革的步伐必须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要以满足群众基本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需求为工作目标,逐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努力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适应人民健康需求和承受能力、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怎样是农民看病不在愁?

2005 年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中,人们曾为来自贵州省的一名普通乡村医生 ― 李春燕所深深打动。“她是大山里最后的赤脚医生,提着篮子在田垄上行走,一间四壁透风的竹楼,成了天下最温暖的医院。”我们在被李春燕的事迹感动的同时,也深切感受到当前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建设的紧迫性。

农村是我国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也是最薄弱的环节,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在农村表现得尤为突出。党和政府对解决这一问题高度重视,近年来,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逐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2003 年 1 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了 《 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 》 ,开始在全国部分地区进行试点。这项制度不是强制,而是农民自愿、自主参加。其主要做法就是以大病统筹为主,适当兼顾小病,农民个人筹资一小部分,国家和地方政府补贴一大部分,用这些钱建立由县统筹的合作医疗基金,农民可凭医疗证按比例从基金中报销医药费。从 2006 年起,国家和地方政府补贴标准又提高了一倍,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对于交不起合作医疗费的农村特困户、五保户,或者无法承担自付医疗费用的农民,国家通过医疗救助制度,给予政策优惠和补贴。

那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究竟管不管用呢?对这个问题,农民是最有发言权的。一位参加试点的农民这样说:“交上10 元钱,看病管一年,这个政策我支持!”山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王老汉, 2003 年因患心脏病,住院治疗花去了 2 万多元,当他拿到 10442 元的补偿金时激动地说:“做梦也没有想到,只交 10 元参保费,最后却得到上万元补助。过去因为没钱,不敢上医院,现在好了,合作医疗解决了我们的大问题。”

经过 3 年多的发展,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试点工作已初见成效。截至 2005 年 12 月底,全国已有 31 个省区市的 678 个县(市)开展了试点工作,占总数的 23 . 7 % ;合作医疗网覆盖的 2 . 36 亿农民中,有 1 . 79 亿人参加了合作医疗,占覆盖人口总数的 75 .8% ;其中 1 . 22 亿农民得到合作医疗补偿,资金支出总额 61 . 76 亿元,占当年筹资总额的 81 . 9 %。根据“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到 2008 年,在全国农村将基本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在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同时,党和政府在其他方面还做了大量工作。一方面,启动农村卫生基础建设规划,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筹资,逐步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另一方面,着手建立农村医药价格管理体系和医疗管理规范,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组织城市医生对口支援农村。此外,还将进一步加强农村重大传染病防治和疫情防控网络。总的目标就是要为农民提供安全、廉价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

怎样使城镇居民看病不再忧?

如今,我国很多城市大医院的规模已经堪称“巨无霸”。上千张床位的医院越来越多,有的甚至达到了六七千张床位。与此同时,小医院却在萎缩,社区医院更是少人问津。为了得到“高质量”的服务,大量患者涌向了大医院,小病也要看专家,谁也不愿进社区医院,形成了“全国人民上同仁,同仁医生看全国”的奇特现象。

有人形象地把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比喻成“金字塔”,大医院就处在“塔尖”,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处在“塔基”。目前城市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塔尖”太重了,“塔基”太轻又不够坚实。目前全国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仅占城镇医疗机构总数的 8.9% ,卫生技术人员数占 2 . 7 % ,政府补助经费占 1 %。社区卫生服务覆盖面小,医护人员数量不足,服务设施和设备匮乏,服务质量难以取得群众信任。

解决城市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大力发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社区医疗服务具有看病方便、收费便宜等优势,既有利于分流病人、缓解大医院的看病压力,又有利于降低卫生服务成本、减轻城市居民的医疗费用负担。

2006 年 2 月,胡锦涛、温家宝同志作出重要批示,要求进一步做好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按照中央的要求,有关部门已就如何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作出了具体部署,着力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首先要合理调整和配置社区卫生资源。新增城市卫生投人要重点用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既要将现有的一批小医院转型或改造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又要引导社会力量兴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方面要强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强监管和监督,不断改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特别是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中型医院合理分工、密切协作、相互支持的机制,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确定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鼓励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定点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生产和供应合格、价廉的常用药品。

同时,要积极推进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完善医疗机构经济补偿机制和药品价格管理机制,抑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改变“以药补医”的状况。进一步加强医院管理,严格收费管理,改善医疗服务,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继续在卫生系统深人开展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认真查处红包、回扣、开单提成和乱收费等违法违纪问题,建立教育、制度、监督三者并重,惩防并举的纠风工作长效机制。

奔小康、盼健康,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没有人民的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实现全面小康,就必须认真解决群众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激励着亿万群众用双手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我们有能力解决 13 亿人的温饱问题,这是一个奇迹;我们同样有信心解决 13 亿人的健康问题,再创一个奇迹。

关闭窗口

版权:黑龙江科技大学 党委宣传(统战)部、教师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