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信息化的发展状态
因为信息化的内容非常多,从应用的角度可分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精神五大方面,从支撑条件可分为政策、产业、安全及相应的体制。因此,我简要地讲一下。一是当前的信息化的主要方面大体上处于什么样的状态,纵横作个比较,做个信息化的定位。首先,90年代初,信息化进人全球发展的阶段,到现在已经发展60多年了,应该说发展的历程已经不短了。它的本意是什么?就是信息的获取、生成和利用。信息的渗透性实在太强了,我们想一想,没有信息人会变成怎样,人类社会会变成怎样?我们来看一下技术产业、信息应用和网络环境的变化,就会有一种新的视角和新的角度。总的看来,如果从一个比较长的周期来看的话,信息化在各个领域还处于发展的早期,不是说黑龙江处于发展的早期,而是包括美国在内的全世界都处于发展的早期。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有一些基本的判断。第一,从技术革命到产业革命,到社会革命的演进过程中最主要的是技术。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所以最主要的是技术处于什么状态。我们和许多专家进行过讨论,大家都感受到,这60多年来,很多在60年代、70年代、80年代用过的技术都消亡了,但是新技术的产生比消亡要快得多、多得多。但是,这种发展是否已经到了极限,到了天花板,是否开始平缓、开始往下走,看来还没有。比如说处理技术,今天的计算机大体基于冯诺依曼的体系结构,芯片基于硅技术,现在看来还有很多发展余地,远未达到极限。除此之外,今天,我们看到苗头的生物计算机和量子计算机现在还刚刚出现,它会对处理技术产生巨大的影响,它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硅技术、冯诺依曼体系结构的计算机所不能同日而语的,处理技术还是处于早期。传输技术是不是这样?我们大家搞技术的可能很清楚。当80年代日本提出ISDN方案的时候,对于网络技术就以它为准了,终结的标准;但是还没有投人使用时,大家就看到ITM是发展的方向,今天我们还有很多网络架构在ITM结构之上。ITM也不是传输技术终结的标准,现在正在以lP为基础,但是lP就是传输技术终结的体制吗?我看也是值得怀疑的,因为IP到现在为止还有一些没有解决的问题,如我们现在的网络传输格局、传输网和相应的技术体制是什么样子呢?当第四代移动技术和万维网产生以后将会对传输和基础的设施产生什么冲击呢?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的信息处理技术基本上还是对符号进行处理,只不过是在符号处理过程中把人的规则和经验定量了,而对内容、语义的处理还没有实现。语义处理是什么样的,今天大体上还处在实验室的理论研究阶段。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信息化的本源,技术本身的发展还是处于早期。产业有两个动力,有两条路推动了产业。一个是技术,技术变了,产业就变了;一个是需求,需求是技术的应用,靠装备来支撑。技术还处于发展的早期,而应用又滞后于技术的发展,因此我们可以推论出信息化在整体上还处于早期,不止在中国,在黑龙江,在哈尔滨,在全世界,包括走得最快的国家在内。那么给大家讲这些话是什么意思呢?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就是信息化到现在为止还处于早期,只要我们下决心去做,完全有可能赶上并超过别人,因为一件事情到结尾了,后面的事情已经看不清了,也就是把它做完就完了,想超过是不可能的。这点我是有很明确的观点的,比如说冯诺依曼体系结构的计算机,硅芯片技术,在现在的情况下你想超越几乎是没有可能的,除非你有极其偶然的机会才能超过,所以说我们大有希望,无论是技术发展、产业应用,还是整体的信息化。第二层意思是,大家都说朝阳产业和夕阳产业,现在来说,我不赞成这个观点。但是,我们从事一项工作,看天时是十分重要的,要看到它以后的发展前景,我们才会充满信心,我们才存在着超越的可能,才会有前途。由于是处于早期,我们对规律的认识不够,所以我们做工作更要小心谨慎。
从横向看,我们中国现在的状态是怎么样呢?一个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还没有改变,也就是说,关键技术我们还受制于人。我们几十年的努力,取得很多的成绩。比如说网络技术方面,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企业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在移动通信方面,TDS、CDMA取得了重大突破。大家说,TDS、CDMA所占的专利15%都不到,去掉西门子的,只剩下7--8% ,但是我要告诉大家,TDS、CDMA,它的所有技术都掌握在自己手里,这点是没有问题的。现在农村通用的SCDMA,所有技术都掌握在我们手中,当然其他方面,材料方面、工艺方面都有突破。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如何用好的机制和体制把涓涓细流汇成大海。第二个是产业发展得很快,2万多亿的销售额,不得了的事情,但我们还是大而不强。大而不强的标志,具体讲,一是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的创新能力不够;二是标志性的大企业如中兴、华为、联想,和世界IT业的旗舰相比的差距还很大,这里面还有很大的缺口;三是利润率比较低。你究竟赚了多少钱,创新也好、把市场做大也好,更深人的方向发展也好,是需要钱的。靠贷款是不行的,贷款是增加成本的,要靠利润才是最根本的。所以一个企业发展,只有利润很高,策略对头,它才能很快发展起来。这样看,我们的产业还是大而不强,下一步的核心问题就是做强。网络的数量和体制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举世公认,全世界都公认,但是它还存在着问题。比如,现在哈尔滨有一个比较好的小区,有三条线进来,一条是计算机网线、一条是广播电视网线、一条是电话网线。电力线现在传输数据已经完全商业化了,尤其在变压器内,在小区内完全没有问题。这样算,家里有四条线是可以建网的,但是用得着四条吗?符合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吗?肯定不符合,因为有一条就可以满足功能了,其中哪一条都能完成所有业务,计算机业务、视频业务、电话业务,都没有问题。这就是问题。除此之外,刚才我说过网络发展变化极其快,四代移动技术普及以后,整个网络结构将出现和今天完全不同的格局。如何抓住像90年代那种机遇,继续实现跨越,这还是要继续努力的。应用是什么状态呢?就是成功的点和线大量存在,无论什么领域,有很多,但是从点到线、从线到面、从面到体的整体性的成功,我们还要继续努力。从点到线的成功的确很多,比如说我们的海关、税务。海关领域,当前从狭义的角度看,这个系统应该说处于国际一流水平,我们很多地税局的税收管理,不从税源控制,从收税到收完税的过程来讲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在黑龙江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斯达是全国生产信息化的典型,无论从生产过程的监控、控制、生产所采用的信息化的技术体系,在全国来讲都相当不错。我们的蓝翼,它是两头在外,销售客户主要在国外,他主要应用电子商务来销售,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比如说煤矿,安全监控为我们黑龙江的安全生产、煤矿死亡人数的减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们的电子政务和南方发达的省份不能比,那里一个县就一个亿,而黑龙江没有这种条件,因此只能用比较低的成本来建设相应的网络,为部门地区服务。比如说刚才说的煤矿,它的监控系统就在电子政务平台上进行,可以说很多方面我们都有成功的点和线,在这方面,黑龙江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发展的环境,无论是人才的角度、法制的角度、标准的角度,大体上我们都滞后于发达地区。在我的研究中,我始终有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这个问题在信息化里面非常突出。这几年,我一直在关注和推动信息化的立法问题,碰上一个巨大的难题,就是立法要成熟。成熟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实践必须成熟,只有实践成熟了,才能够把法律关系很清楚的描述出来,规范相关的行为和关系;第二是理论要成熟,就是说要立法就必须有法学理论的支撑;第三是立法以后,必须保证它可以执行。现在,信息化立法在这三个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第一个是实践不成熟,比如说《电子签名法》,实践的成熟还需要好几年。但是信息化和其他的行业不一样,从开始发生到影响全国,甚至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的速度都很快,等到归纳总结完,它已经在实际生活中产生很大影响了,因此必须用法律来加以规范。当然,立法、执法方面都存在着问题,立法缺乏足够的法学理论支撑,执法方面对这个问题的实践还不成熟,执法相对滞后。对这样的问题怎么办?就是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推动,不要被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束缚住,要向前推进。在发展环境里面,好多地方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发展太快、影响太大,相应的环境就要滞后。我们和国际上相比处于什么状态呢?这里有一个简单的描述,即整体上信息化发展水平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等水平。我们为什么有这样的判断呢?判断的来源是对国际和国内十来个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机构报告进行综合的结果。为什么这样呢?很多人对这样的结果不满意,觉得我们国家的网络、应用、产业发展得都很快,水平应该更高一些。其实道理很简单,就像温家宝总理常说的,再大的数到了中国,除以13亿,都变小了。现在,我们的发展速度虽然很快,但是除以13亿,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就大了。这就是为什么我国东部沿海城市看起来和发达国家差不了多少,但我国的整体发展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等水平。
(国家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副主任 杨学山)